丰盛古镇: 远离城市的喧嚣,回归乡野的静谧
  • 巴洲文旅集团
  • 2021-07-06

青石板、吊脚楼、“回”字街、大宅……走进位于巴南区东北部的丰盛古镇,便远离了城市的喧嚣,回归到古朴的宁静,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,有着怎样的厚重历史和风土人情?


“一脚踏三县”的长江第一旱码头

丰盛建于宋朝,兴于明清。宋朝到明朝时期,丰盛原名封门,清末置丰盛乡,民国初名丰盛场,在明末至民初时期,丰盛是重庆通往贵州陆路交通的中转站,是涪陵、南川、洛碛、木洞等周边城镇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,是“一脚踏三县”的要冲,素有“长江第一旱码头”之称。

丰盛古镇2008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古镇呈“回”字格局分布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方均有通衢场口,即涪陵场口、南川场口、木洞场口和洛碛场口,旧时场口设有昼开夜闭的栅子门。古镇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代的石板街、四合院以及禹王宫、十全堂、仁寿茶馆、一品殿、曾仪堂等古建筑。古镇内外,有建于深宅大院中具有防御和避难功能的15座碉楼,建于险峻山势中的18座古寨。

古镇老街两侧均为2~3层全木质穿斗结构的店铺。铺后多为青砖黑瓦四合院,其檐额、堂额、门窗等,多饰以戏文故事、鱼虫鸟兽,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,这一特点在重庆众多古镇中是不多见的。


拍碉楼、听响石、品盖碗茶

丰盛镇山高林密,位处交通要道,历来是兵家、棒老二(即土匪强盗)必争之地,故当地富商地主多造碉楼堡寨以保一方平安。明末清初极盛时期,数十碉楼炮口耸立镇中。至今保存完整并尚有人居住的有清阳楼、十字口、书院街、文峰、兴隆湾等十余座。这些碉楼筑3~6层高,每层面积80~150平方米,都设有小窗作为了望洞和射击孔。镇内有10余座为抵御土匪等入侵者,用石土建成3—4层体积高大的碉楼,十分引人注目,至今基本保存完好。

老街的碉楼散落在古镇的四面八方,灰色的土石墙面覆盖着时光的韵味,青瓦屋顶斜斜地伸向蓝天,微微翘起。每次来都要登上十全堂的那座碉楼,在楼顶上俯瞰整个古镇的屋顶,以及屋顶下来来去去的人,就像欣赏一幅会动的古典画卷。

在丰盛镇东山下,紫云寺四周一带,盛产一种奇妙的石头,这种石头,大如斗碗,小如蚕豆。将石头轻轻摇晃,会发出沙沙响声。人们叫它“紫云响石”,是世间少有的稀罕之物。这种石头,外壳金黄,内层紫色,壳硬如铁。内部一是凝结有小粒砂子,另一种里面盛有水滴,呈奶液状。两种石头,摇晃着,均能发出响声。据《巴县志》上说:此物能治眼疾。

川渝人喜欢喝茶,喝茶时能静心静气静神,喝茶的环境也就有了一些不讲究的讲究。仁寿茶馆位于丰盛古镇老街区十字街22号,清代建造,处于丰盛古镇的中心位置。建筑群采用四合院落格局,二楼连廊围绕中央院落,在二楼设置私密性良好的雅间,是清代茶馆典型建筑布局方式。仁寿茶馆中堂有一方天井,真可谓盖碗喝茶,坐井观天,喝一口盖碗沱茶,享受时间从天井屋檐上慢慢滑过。仁寿茶馆是旧时袍哥组织商议事务、交流信息、解决纠纷、集会的场所,进入茶馆内部,依稀仍能看见袍哥议事的盛大场景。店内陈设从桌椅、雕花到摆件,每个细节都还着讲究,同时保留了当时的风味。


在老街上尝一口百年历史的烟熏豆干

丰盛古镇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,也保留着淳朴的赶集习俗。几百年前的特色小吃,在小镇中古朴的小饭馆零零散散地排开,手磨豆花、手工面、烟熏豆腐干、小糍粑等等各种巴渝味道在这条不算太长的老街上都能寻找得到。

“烟熏豆干吃法多,既可凉拌也回锅。家中偶来好朋友,直接拿来就酒喝。”这首歌谣在丰盛古镇广为流传,唱的就是古镇上颇为有名的烟熏豆干。烟熏豆干诞生于清朝末年,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。

古老的吊脚楼将古镇围出一条“回”字形古街,傍晚时分,落日余晖撒在古街石板路上,反射着温暖的光,孩子们背着书包一蹦一跳的往家里走;老人家坐在屋檐下,摆摆说:慢点走,别摔着;年轻的男女在店铺里,忙着炒胡豆、切豆干、烤米酒,整条街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。

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花一木、一人一景都是传承千年却又融入当下的众生相,这座斑驳却又鲜活的古镇,等你来探索它的故事,感受这份独有的人间烟火气。

©2021-2023 版权所有 © 巴洲文旅 渝ICP备2021002637号 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网站数据受版权保护,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,特此声明.

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1490号